详细信息
中山大学:探路高校专利走出“象牙塔”
时间:2015-7-8 9:58:45    作者:Steven

   2014年共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63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63件,占比高达88.1%;全年专利授权量达352件,其中发明专利276件,占比达78.4%。在2014年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的中山大学交上了一份“量质并举、质量突出”的知识产权工作成绩单。

    作为我国华南地区知名的国家级重点院校,长期以来,中山大学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不仅在专利创造方面走在广东省高校的前列,在专利产业化方面也不断地进行探索及创新。

建章立制 促进规范管理

   早在2004年,中山大学就成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今年4月,中山大学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进行了最新一轮的整合,将科技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处、医学科学处合并,下设产学研合作处,管理全校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申请、登记及转让、实施许可。通过对管理机构的不断整合,学校的管理架构日趋完善,进一步规范了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的管理。

   与管理架构不断成熟相伴随的,是中山大学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早在2006年,中山大学便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规定,学校在成果转化收益方面开创了“三七开”的政策,即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方面,发明者可获得70%的收益分配,第一发明者又可获得这其中70%的收益分配。该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在当时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列。此外,在职称评审制度上,中山大学将发明专利与SCI论文一同视为教师聘任、考核的业绩及条件;并建立了技术、应用与工程类教师的聘任体系,将教师在专利方面的业绩,如是否拥有发明专利、是否促成专利的转化等作为技术、应用与工程类教师职称聘任的必要条件之一。

   中山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在成果转化分配机制上的创新及职称评审制度上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成果转化工作的发展。

   多方推动 转化成效显著

   截至2014 年底,中山大学有效发明专利达1601件,学校的众多创新成果还先后获得广州市、广东省及中国专利奖等多项荣誉。据该校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山大学专利数量稳定、专利质量显著提升,出现了一部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其中部分专利在转化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如基于发明专利“一种化痰止咳的药物及其生产方法”产业化开发的中药五类新药红珠胶囊,已于2006年获得新药临床批件,即将完成三期临床试验。据介绍,该药的开发带动了化橘红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广东省化橘红药材种植提供了技术保障,带动了化州山区6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经专业的商业计划和评估机构评估,预计未来3年内相关专利产品的年产值将达2亿元,年利润6000万元、年利税1.8亿元的产业化规模。

   此外,近年来,中山大学以专利作价入股、与企业合资成立股份公司的模式探索也初获成效。以该校与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为例,双方合作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学校以相关创新成果作价入股,4个专利项目通过评估作价1000万元入股,成果完成人团队占50%的股份。

   据了解,下一步,中山大学将尝试以建设“中山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契机,创新成果转移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我们将尝试以企业作为主体推动学校技术成果向市场转移,将学校技术成果的优势领域和企业、行业的主要技术需求相结合,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建立符合市场规律、与市场接轨的机制,从而推动学校创新成果转移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学校创新成果转化的新局面。”该负责人表示。


Copyright©无锡市博瑞企业服务咨询有限公司 备案号:苏ICP备13042919号
联系电话:0510—85126800   传真:0510—85126800   邮箱:wuxi_bora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