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告不起、等不起、伤不起”,一直是基层权利人和企业在专利权民事纠纷中处境尴尬、屈居弱势的真实写照。如今这样的状况在浙江省有了很大的改观。近日,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在浙江采访时了解到,浙江省知识产权局近年来积极推动与法院系统协作开展专利权民事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在快速、高效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方面取得了实效,为专利权人和企业节约了维权成本,解除了其维权的后顾之忧。
“采用诉调对接方式,快速便捷,大大节约了我们的时间和诉讼成本。”浙江温州的专利权人王先生向本报记者介绍。去年,他发现市场上销售的某产品涉嫌侵犯自己拥有的专利权,在调查清楚生产商后,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专利侵权民事诉讼,同时向中国(温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投诉。维权援助中心了解情况后,根据与法院建立的诉调对接机制规则,征求双方当事人意见,在双方都有调解意愿的情况下主持调解成功,王先生在获得一定经济赔偿后同意撤诉。同时,双方同意将该调解协议向温州中院申请司法确认。温州中院经审查认为双方达成的协议合法有效,依法出具了民事司法确认书。至此,此案只用了一周时间就得到圆满解决,而且没有花费任何诉讼费用。
目前,浙江省有230万家企业,其中96%以上是中小企业。很多中小企业面对专利权维权诉讼中的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效果差等具体问题,常常是望而却步。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影响经济发展。”浙江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洪积庆向本报记者表示,针对企业和权利人的呼声,以及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浙江省知识产权局不回避、不等待,积极行动,近3年来将大力推动诉调对接工作作为工作重点,与法院系统协作,在机制建设上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率先建立省、市两级较为完善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专利权民事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国内之前没有成型的制度和工作程序,一切要从头做起。“2012年,在经过较为充分的基层调研、协作会商和在温州先期试点的基础上,浙江省知识产权局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专利民事纠纷诉调对接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全程参与这项工作的浙江省知识产权局专利执法处处长李建民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该《意见》在国内率先对专利权民事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司法确认、法律效力、各自职责等相关内容作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规范。随即,杭州、宁波、台州、丽水等市相继出台了一脉相承的具体实施意见,成为开展诉调对接工作的指南。截至2014年底,浙江省知识产权系统已经与浙江省内11家有专利权案件管辖权的法院之间全部平行建立了专利权民事纠纷诉调对接机制,而且运行良好,走在国内各省前列。
率先创新诉调对接的工作模式。浙江省坚持“完全自愿,定纷止争,案结人和”的工作原则,在吸收专利行政调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三位一体”的模式开展工作,即让专业人员直接主持案件调解,专家团队提供咨询和参考意见,对调解结果出具《意见书》。事实证明,这样的模式不但提高了诉调对接的效率,还提高了专业性、准确性和成功率。还有,让调解人员尽早介入案件,能够大大提高当事人对诉调对接的接受率,从而提高案件调解成功率。统计显示,浙江省近3年来专利权民事纠纷诉调对接成功率达70.49%,位居全国前列。
率先探索构建长效机制。“专利权民事纠纷诉调对接要构建长效机制,一方面是强化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是要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无论是知识产权系统还是法院系统,都对此有一致的认识。因此,在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知识产权系统和法院系统都主动开展专业人才培训工作,使调解人员基本拥有了专利行政执法资格,法官的专业素质也在不断提升,保障并提升着民事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践表明,浙江省专利权民事纠纷诉调对接平均每个案件结案时间只有9.7天,缩短了案件审理期限,减轻了当事人的经济负担。
最新统计显示,近3年来,浙江省知识产权系统共办理专利民事诉调对接案件800余件,在全国名列前茅。诉调对接机制的显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及权利人“告不起、等不起、伤不起”的隐痛,也在法院系统产生了良好反响。“要进一步巩固完善专利诉调对接机制,同时要探索商标权、著作权纠纷的诉调对接机制。”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对专利权民事纠纷诉调对接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我们将以法律和政策为依据,不懈探索、不断完善专利权民事纠纷诉调对接机制,为权利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企业维权提供更好的支持,为浙江建设创新强省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洪积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