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携手大洋一号勘探海底矿区
——“蛟龙”去印度洋“尝”热液
【科技日报江苏江阴11月24日电 ,记者高博】 25日上午,载人深潜器“蛟龙”号要离开江阴码头,去印度洋勘探海底矿区了。此次任务有13名科学家随船出发,为“蛟龙”号历次任务之最。
今年6—8月,“蛟龙”已在西北太平洋完成了一次调查。在印度洋的第二、三航段25日启程,2015年3月返回国内,目标是中国承包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蛟龙计划下潜20次左右。
中国科考船“大洋一号”也将在同一区域、同一时间展开勘探。“大洋一号”已于11月16日离开三亚,奔赴印度洋。
首席科学家陶春辉说,在印度洋海底矿区,“大洋一号”将做大尺度的工作,“蛟龙”做小尺度的工作。
“资源评价方面,我们‘蛟龙’号可以精细调查硫化物的分布、成矿过程,以及喷出流体的温度、成分。”陶春辉说,“环境评价方面,‘蛟龙’号可以详细研究喷口周围热液系统,研究其生物分布与环境关系。”
陶春辉说:“那里共有4个热液区,其中一个热液区还在活动,正喷出热液,有很多喷口和热液生物,大家对它更感兴趣。其他三个热液区基本不活动。两个是硫化物热液区,一个是碳酸岩热液区。‘蛟龙’号可以进行微观调查以及剖面调查,是其他手段办不到的。”
随船科学家,上海交大教授肖湘说,生物学家将利用“蛟龙”号研究西南印度洋热液区的生物多样性和基因流。
“那里是大西洋流和太平洋流的交流地带,是一个人字形节点。它是一个屏障还是通道?值得探讨。”肖湘说,“热液区引起科学家的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它有助于研究生命起源和生命边界。热液区里分离出来的生物,很多只能在高压锅里生长。我以前搭载外国的深潜器,去过太平洋的热液区,而西南印度洋一直是个梦想。除了我们,很快会有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我们面临激烈竞争。”◇